大湾区各城市之间的融合发展、协同发展和引领发展,将成为该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发动机
记者〡刘龙飞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将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未来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永利集团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夏泉在接受《南方》杂志记者专访时表示,《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一系列高标准建设的目标,让粤港澳大湾区站到了一个新的制高点上,大湾区各城市之间的融合发展、协同发展和引领发展,将成为该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发动机。但从目前现状来看,仍需在基础设施、制度、体制等方面进行持续突破。
让城市群成为新经济的策源地
《南方》杂志:对粤港澳大湾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这一战略定位,应该如何理解?
夏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谋划和《规划纲要》的安排,“世界级城市群”这一定位是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建设发展的直接和最终目标。“世界级城市群”要具备世界级的经济力、科技创新力、文化力、法治环境与治理水平、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是一个城市,而是一个“城市群”,这个群中的多个城市都具有这种世界级的综合实力。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五个战略定位中,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四个战略定位,是支撑“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这个战略定位的四个支点。
从规模上看,这个城市群将是全球最大城市化区域。大珠三角升级形成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是继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之后,世界第四大湾区。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的土地面积是纽约湾区的2.6倍、旧金山湾区的3.3倍、东京湾区的4.2倍,将成为世界人口最多和面积最大的城市群。
“充满活力”是这个“世界级城市群”的突出特点。我认为“充满活力”的判断标准或衡量指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科技创新能力,这是创新动力;二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各种要素的便捷流动性;三是湾区城市“群”的联系、合作的有机性和互补性,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的城市群网络化空间格局。
《南方》杂志: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有哪些优势和短板?
夏泉: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城市群,一是可以解决目前城市化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二是可以集聚科创资源和新兴产业,使之成为新经济的策源地。
在优势方面,第一是粤港澳三地地理位置相近,区位优势明显。第二是这一区域具备了很好的发展基础。第三是这里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思想比较解放,创新比较活跃,创新要素的优质资源在这里聚集。第四是国际化程度比较高,如有国际化大都市香港、千年商都广州、改革开放窗口深圳等。第五是这一区域人文相通,有很好的人文基础。
在短板方面,相比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地均产值与人均产值还有较大的差距。同时,法治化环境、城市化管理水平、国际化程度等也与世界级领先水平存在差距。
优化提升中心城市的引擎作用
《南方》杂志: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定位,要打造世界级城市群,这些城市应该如何融合?
夏泉:大湾区的概念不能只是看经济,也要关注社会、法制,而社会法制最终也将促进经济的发展,这是一个互相促进的关系。实际上,与经济上的互补相比,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融合,是更大的难点。
大湾区城市群建设应该进行两方面的融合:一是即显性的融合,如近年来修建港珠澳大桥等,拉近了地区之间的距离,促进了要素的流通。二是隐性的融合,如文化认同,加强沟通交流等。
我认为加强城市群建设,还需要重点做好两个方面:一是中心城市对城市群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要优化提升中心城市,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要多打文化牌,在城市群中形成共同的文化底蕴。港澳跟珠三角地区在政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制度差异,但是从文化上,大家还是一家人,很多传统习俗都是相同的,从本质上,粤港澳大湾区在同一个文化圈,情感与文化渊源可以成为联通各方的纽带。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应该好好思考怎样在粤港澳大湾区建立岭南文化认同的方式,加强广东与港澳的文化交流,如何多打文化的牌,在新时期进一步弘扬岭南文化。
《南方》杂志:从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发,应该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夏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中央交给广东的光荣重任,广东要进一步推进基础建设,要进一步打通一些环节,推动资源的流通,在体制机制方面做一些创新。比如推动大湾区往返便利性、关税制度等方面的创新。
在“充满活力”的各个标准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最难也最重要。这需要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各种要素的便捷流动性;同时,湾区城市“群”之间应该增强联系、合作的有机性和互补性,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的城市群网络化空间格局,这需要各城市政府间的配合、规划,尤其在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划分和建设方面,要在体制机制上多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城市已经是一个经济共同体,但要进一步打破行政分割,成为一个更有效的共同体。行政分割会导致城市分头干、重复建设。很多一国之内的城市群做不起来,主要就是因为行政分割与行政的阻力阻碍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辐射引领作用
《南方》杂志:在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夏泉:“世界级城市群”实现之后,对湾区所有城市、对全省、对全国,甚至对世界的影响都将是全方位的、深刻的,也是划时代的,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根据辐射、带动和溢出效应,粤港澳大湾区将进一步带动广东稳占全国第一方阵地位,在此基础上,湾区创新力、经济力辐射到泛珠三角区域,带动华南和西南地区逐步进入现代化。大湾区与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京津冀等我国的其他经济增长极配合和携手,引领全国实现高质量增长、稳步走向现代化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广东区域发展存在着不均衡不协调的问题,把大湾区建设好了,对粤东西北有辐射引领作用。从世界的视角来说,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窗口,能为世界上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从中国的角度看,城市群协同发展将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柱,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也拥有多个大湾区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样板意义在于为中国其他湾区城市群发展提供先行先试的经验和政策依据。
在具体建设过程中,我认为需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是既要发挥中央宏观战略政策指引的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地方的作用。让每一个地方都能积极参与融入到这个战略之中,发挥地方的积极性。第二要有内部协调沟通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协调的推进,要深度解读《规划纲要》,防止错误解读。第三是要充分调动各方的参与积极性,防止上热下冷的问题。要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去解释《规划纲要》,让他们感觉到大湾区建设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来源】《南方》杂志